无障碍设计的基本要素

城市和建筑的无障碍系统,是由一些基本的无障碍设施组合而成。这些无障碍设施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要素,它们不论在哪里出现大体都会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和要求。

一、缘石坡道

缘石坡道位于人行道口或人行横道两端,为避免人行道路缘石带来的通行障碍,方便行人进入人行道的一种坡道,它的设置与道路路口处的交通导向有关。缘石坡道的设置要根据人行走向,人性化地在路口最大范围地与人行道相接。缘石坡道的设置有以下基本原则:

(1)人行道在各种路口、各种出入口位置要设置缘石坡道。以解决包括乘轮椅者、老人、推婴儿车的人、携带拉杆箱包等行动不便的人造成通行困难,以方便他们的通行。

(2)人行横道两端应设置缘石坡道,人行横道宽度一般不宜小于1.2m,以满足轮椅通行的需求。

(3)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车行道之间宜做到没有高差,有条件时应优选用全宽式单面坡缘石坡道,这样会使乘轮椅者行驶在上面更加方便。

二、盲道

盲道一般设置在人行道和活动场地上,通行者包括正常人群、乘轮椅者、使用婴儿车者及拖拉物品的人。

(1)在城市主要商业街、步行街的人行道和视觉障碍者集中居住的区域,其周边的道路要设置行进盲道。

(2)当有坡道、台阶、楼梯、天桥等高差变化时,应在上下坡边缘区域设置提示盲道,以提示视觉障碍者前方路面的变化。

(3)净空高度小于2m而行人可误进入的地方,对于视觉障碍者来说是一个危险区域,容易发生碰撞,因此应在其结构边缘设置提示盲道。

(4)道路周边场所、建筑等出入口设置的盲道应与道路盲道相衔接。

三、无障碍出入口

无障碍出入口是指在坡度、宽度、高度上以及地面材质、扶手形式等方面方便行动障碍者通行的出入口。

1)无障碍出入口的类别

a、平坡出入口

地面的坡度要小于等于1:20,当场地条件比较好时,宜做到小于1:30的坡度。这种出入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解决好竖向设计的场地排水问题,防止积水倒灌。

b、同时设置台阶和轮椅的出入口

当出入口设置台阶时,应该在台阶的旁边或附近同时设置轮椅坡道,但不能采取只设轮椅坡道不设台阶的做法。

c、同时设置台阶和升降平台的出入口

这种类型出入口的造价和维护费用都比较高,另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一般只适用于受场地限制无法做坡道的改造工程,在新建筑中不推荐选用。

2)无障碍出入口的一般规定

a、出入口的地面应平整,并且选用防滑材料。

b、出入口的平台要满足轮椅的回转、人员的停留及疏散的要求,平台的净深度在门完全开启的状态下,不应小于1.5m。

c、出入口的上方要设置雨篷,雨篷出挑的宽度宜能够覆盖出入口的平台,避免上方落下异物伤人和雨雪天气时地面湿滑使人滑倒摔伤。

d、出入口的门厅、过厅如果设置了两道门,门扇同时开启时两道门的间距不应小于1.5m。

e、出入口的内外都应设置照度充足的照明灯具,使人能够分辨出台阶和坡道的轮廓。设置门禁的单元门,宜提供局部照明,使人能够分辨出门禁的操作按钮。

四、轮椅坡道

轮椅通道是最重要的无障碍设施之一,是解决“可达性”的最关键的手段。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轮椅坡道设置时尽量要避免其通行方向与行人的通行方向产生交叉和矛盾,在布置轮椅坡道时,尽可能将两个同行流线相平行。轮椅坡道的设置应避免干扰行人通行及其他设施的使用。

当无障碍坡道的坡度不大于1:20时,定义为平坡;当坡道的坡度在1:20与1:8之间时,定义为轮椅坡道。无障碍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8。

(1)轮椅坡道的设置原则

a、建筑出入口设置坡道时要与建筑环境融合,避免浪费空间,还要考虑行人的通行路线,避免迂回或影响正常的通行。

b、除了平坡出入口以外,在设置轮椅坡道的同时还要设置台阶。

c、设置轮椅坡道时,宜与首层住户的外窗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对其隐私造成影响。当贴近设置时,要采取一定的遮挡措施。

(2)轮椅坡道的一般规定

a、轮椅坡道的形成宜设计成直线形、直角形或折返形。

b、轮椅坡道的坡面应平整、防滑、无反光(坡面上不能选用质地坚硬的石材并进行抛光处理)。

c、无障碍出入口的轮椅坡道不宜做得太宽(1.2m),以节省空间。

d、轮椅坡道的高度超过300mm且坡度达于1:20时,要在两侧设置扶手,轮椅坡道与休息平台始终保持连贯。当轮椅坡道的高度过高或者坡度较陡时,使用者需要借助扶手才更安全,扶手应该在坡道和休息平台始终保持连贯。

e、轮椅坡道起点、终点和中间休息平台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1.5m,为乘轮椅者提供一个轮椅的回转空间。

f、轮椅坡道临空侧应设置安全阻挡措施。

五、无障碍通道

无障碍通道包括室内通道及室外通道。并且无障碍通道的布局要一目了然和有明显的方向性。此外,还需要满足乘轮椅者的通行及救护担架的顺利出入。无障碍通道的设计要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公共走廊的形式宜简短、直接,迂回的走廊不利于担架、轮椅的转弯和通行。

(2)走廊内不得出现影响轮椅通行的台阶,如果不得不存在有高差的情况,设置台阶的同时应设置坡道。

(3)室内无障碍通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2m。考虑到紧急情况发生等因素,走廊要在尽端或中间某段部位局部做到1.5m宽以上,供轮椅回转和其他日常使用。如果将走廊做到1.8m,就能满足两辆轮椅的正面通过。

(4)地面应平整、防滑,并选择反光小或无反光的装修材料。

(5)固定在无障碍通道的墙、立柱上的物体(如消火栓、配电箱等)最好采用放在凹进的空间里或嵌在墙体里的做法。如果明装,当突出墙面宽度大于100mm时,这些物体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60mm,这个高度在手杖可以感触范围之内,视觉障碍者可以通过手杖感触这些物体,从而避免伤害。探出的物体不能减少公共走廊通行的净宽度。

(6)对通道上易产生头部磕碰的位置,一定要设置阻挡性的警示装置。

六、门

(1)门的种类与选择

a、平开门

优点:气密性、隔声性、耐久性好,便于安装锁具,安全性能好。

缺点:开闭操作伴随的身体移动幅度大,肢体障碍者使用不方便,门扇开启时会浪费一定的空间,可选用开闭时间较长的闭门器。

b、推拉门

优点:开闭时所占的空间小,开闭操作所伴随的身体移动幅度比较小

缺点:气密性、隔声性、耐久性较差,门扇下部安装轨道时,轨道突出于地面,容易绊脚或造成轮椅行驶不畅。

c、折叠门

优点:开闭时所占的空间小,适用于户内较为局促地空间。

缺点:气密性、隔声性、耐久性较差,对门的配件要求较高,较易损坏。

d、门的有效开启尺寸的要求

双扇门的门洞尺寸要保证每一扇开启后有效的通行宽度不小于80mm,乘轮椅者能都通过。

子母门的门洞尺寸要保证尺寸较大的一扇开启后,有效的通行宽度不小于800mm,乘轮椅者能够通过。

单扇的平开门、推拉门、折叠门要保证开启后的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800mm。

(2)门的一般要求

a、在门扇内外宜留有一定的轮椅回转空间,以方便乘轮椅者完成开、关门的动作。

b、在单扇平开门、推拉门、折叠门的门把手一侧的墙面,应设宽度不小于400mm的墙面,便于乘轮椅者能够侧向接近门把手,完成开关门的动作。

c、平开门、推拉门、折叠门的门扇应设距地900mm的把手,宜设视线观察玻璃,并宜在距地350mm的范围内安装护门板。

d、在设计及安装门时,应该注意避免室内外地面及门槛所形成的高差,如果不能避免,门槛高度及门内外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5mm,并以斜面过渡。

e、宜与周围墙面有一定的色彩反差,方便识别。

七、无障碍楼梯

(1)公共楼梯的梯段尺寸净宽不应小于1.1m;楼梯休息平台的净宽度不应小于楼梯梯段的宽度,且不得小于1.2m。剪刀梯的梯段间为实墙,不利于担架回转,这个数值还需放大到1.3m以上。

楼梯梯段临空侧设置遮挡措施,可以是高度不小于50mm的安全挡台,也可以做与地面空隙不大于100mm的斜向栏杆等。

(2)楼梯的踏面应平整、防滑。踏面和踢面的颜色宜有一定的区别和对比。楼梯上行及下行的第一阶宜在颜色或材质上与其他阶有明显区别,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醒视觉障碍者注意前方踏步的转折变化。距踏步起点和终点250~300mm宜设提示盲道,可以提示视觉障碍者前方高度发生变化。

(3)楼梯的扶手

设置双侧扶手有两个作用:其一,能够发挥惯用手的作用,是行动不便的人使用楼梯时更加安全和方便;其二,一侧上肢受损的人,比如偏瘫患者,在使用楼梯时只能由健全一侧的手配合用力才能保证上下。

(4)楼梯间的通风、采光和照明

公共楼梯间宜尽量争取对外开窗。一方面可以保证楼梯间内白天的采光,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楼梯间的通风,提高卫生条件。

楼梯间照明灯具的布置应能形成充足的照度,并均匀覆盖到楼梯间和休息平台,并宜与各户户门内照度接近。

灯具设置的位置要避免通行者自身遮挡形成阴影。有条件时,宜在每个梯段上下两端设置脚灯,可以是梯段的轮廓更加分明,易于辨识。

八、台阶

(1)台阶的位置和踏步数

台阶位置应明显,通常宜正对出入口大门。台阶与坡道的起始处不宜距离过远,以方便使用者选择。

台阶踏步数不宜小于两级。当入口平台与室内地坪的高差在150mm以内时,宜直接设置缓坡道相连接。

(2)台阶的尺寸

通常情况下,室内台阶踏步的宽度不宜小于300mm,高度不宜大于150mm,并不宜小于100mm。

(3)台阶的踏步

台阶上踏面应该平整,并选用防滑材料,不应选择容易引起视觉错乱的条格状图案,以免应下个视觉障碍者的正确识别。

台阶上行及下行的第一阶宜在颜色或材质上与其他阶有明显区别火灾踏面和踢面的边缘做垂直和水平的色带宜提醒视觉障碍者踏步的变化。

(4)台阶扶手的要求

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台阶应在两侧设置扶手。台阶侧面临空时,在栏杆下方宜设置安全阻挡措施,以免使用拐杖等助行器具的人不慎将拐头滑出台阶侧边,造成危险。

九、升降平台和扶梯

升降平台是一种方便乘轮椅者进行垂直和斜向通行的设施。扶梯和升降平台,适宜在空间局限的区域设置,也是建筑物解决高差衔接的有效措施。

十、无障碍电梯

无障碍电梯是指适合行动障碍者和视觉障碍者进出和使用的电梯

(1)候梯厅

a、住宅电梯应在设有入户门和公共走廊的每层设站。入户门与电梯厅之间要做到没有高差,如果出现高差要设置坡道连接。

b、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1.5m,方便乘轮椅者转换位置和等候。

c、候梯厅的周围通常会有消防前室们、楼梯间门等,应注意门的位置和门洞宽度等,要满足轮椅和担架的通行。

d、电梯呼叫按钮高度在0.9~1.1m比较合适,建议设置盲文。候梯厅还要设置电梯运行显示装置和抵达音响。

e、电梯出入口处宜设提示盲道,方便视觉障碍者确定等候的位置。

(2)轿厢

a、电梯轿厢的尺寸必须满足轮椅乘坐的要求:最小规格为深度不小于1.4m,宽度不小于1.1m,这种尺寸的轿厢轮椅进入后不能回转,只能正面进入,倒退而出。中等规格为深度不小于1.6m,看宽度不小于1.4m,轮椅进入后可调整位置。

b、电梯轿厢的轿厢门净宽度不应小于800mm。

c、轿厢内部的选层按钮,高度在0.9~1.1m左右,轿厢的三面壁上要设置扶手,高度在850~900mm左右。轿厢正面高900mm处至顶部应安装镜子或采用有镜面效果的材料。轿厢内应设电梯运行显示装置和报层音响。

十一、扶手

(1)扶手的设置原则

扶手要设置在走路吃力和容易出现失误的位置,并应保持连贯。

公共空间设置扶手时,宜在双侧均设置扶手,以方便一侧肢体有障碍的人士使用。

扶手及其连接件应安装牢固,满足一定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要求。

(2)扶手的一般规定

单层扶手高度应为850~900mm,双层扶手的上层扶手高度应为850~900mm,下层扶手高度应为650~700mm。

楼梯和坡道靠墙面的扶手起点和终点处应水平延伸不小于300mm的长度。

扶手末端应向内拐到墙面上或向下延伸不小于100mm,栏杆式扶手宜向下成弧形或延伸到地面上固定。

扶手的形状应便于人手掌抓握,圆形扶手直径为35~50mm,矩形扶手截面尺寸在35~50mm之间。扶手内侧与墙面的距离不宜过小,不小于40mm为宜。

扶手的材质应满足防滑的要求,室内的扶手宜选用热惰性指标好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对温度的变化波动不敏感。

十二、无障碍停车位

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本着就近原则,设置在靠近停车场所、建筑物或景区出入口的位置,并通过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竖向交通等到达目的地。

地下停车场应留出供轮椅通行的安全通道;地下车库,要注意轮椅通道的设置尽量避开车档、排水箅子等地面障碍物,通往无障碍垂直交通的门洞处不设置门槛,保障通行畅通。

十三、无障碍卫生间

无障碍卫生间既包括小型的、无性别的无障碍厕所,还包括设置无障碍洗手盆、厕位、小便器等设施的公共厕所。在大型公共建筑的卫生间中,需要考虑到儿童、老人、急救等的需求。

在有条件时,建议在公共厕所内设置无障碍洗手盆、侧卫、小便器等设施的同时,在邻近设置无性别的无障碍厕所。

十四、服务设施

人行道上设有服务设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为残障人士提供方便。在人行道上,服务设施的旁边同时设有地位服务设施能够给乘轮椅者带来方便。

(2)当设有屏幕信息时,宜同时提供触摸及音响一体化信息服务和屏幕手语、文字提供信息服务。

(3)人行道上设置休息座椅时,应在休息座椅的旁边留有轮椅停留空间,以方便乘轮椅者与他人交流。

十五、无障碍标识

无障碍标识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位置标志、导向标志、平面示意图、信息板、街区导向图等。这些图形符号广泛适用于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医院、银行、邮局、学校、公园、各类场馆等公共场所,也适用于运输工具和其他服务设施。

(1)文字标志

a、字符高度

根据Peters&Adams公式,当字符高度与认视距离之间符合H=0.0022D+0.335的公式时,有利于弱视者辨认。公式中H为字符高度,D为认视距离。

b、笔画数量

汉字笔画的数量会影响认视的距离和时间,较多的壁画时汉字的空间拥挤,子的细节和特征不易掌握,降低了字的易认性。

c、笔画粗细

过粗或过细的笔画均可使认视距离降低。过粗的笔画使字体笔画空间减小,过细的笔画在高亮度下,因字符的背景亮度加大,而影响辨认。

d、字高宽比及间距

对外文和数字采用3:2至5:3的高宽比,字句采用1.2d~1.4d(d为笔画宽度),词语间隙不小于3.0d,行距不小于1/3h(h为字高);对汉字可采用3:2~4:3的高宽比,字距采用0.25h~0.30h(h为字高),词语间隙不小于0.75~1h,行距不小于1/3h。

e、字体风格

在同样条件下使用新宋、宋体、黑体、仿宋四种字体有利于弱视者辨认。

(2)图形标志

图形标志的设计 应符合一下原则:

a、图形与背景界限清楚、关系明晰、反差明显、静止稳定。

b、图形宜闭合完整、简单明了,构图要素尽量采用水平或垂直的块、面,避免用单线、曲折线或不规则的线条构图。

c、图意对应一致, 确定的图形能唯一涉及 某个物体或动作,且该个物体或动作对于观察者来讲,其意义独一无二、明白无误。

(3)图文标志

a、图文标志的亮度、对比

图文标志的辨认,主要依靠其表面亮度和图文与背景的亮度对比。图文标志的可见度对弱视者的辨认影响很大,应多采用亮图文标志或暗背最的图文组合方式。

b、图文标志的色彩组合识别标志设计

在选择适宜的图文标志亮度后,利用好色彩对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易识性。对测试者的实验显示:图文标志、背景色彩组合的易识性与目标亮度有关,亮度越大,易识性越好;不同的亮度水平应选择不同的色彩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