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住宅建筑——适老社区环境营建8大原则及50条要点
在我国“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当中,绝大多数老年人将通过家庭照护和购买社区化养老服务等方式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因此社区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生活空间载体。相比于其他年龄段的社区居民,老年人在社区环境中的活动频率更高、停留时间更长,因此社区环境的营造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做好适老化设计。
但是目前大多数社区环境都缺乏适老化的设计考虑,无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出行需求,尤其是建成年代较早,设施较为陈旧的老小区问题更为突出,社区适老化环境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是从治安环境、交通状况、道路/街道照明、尊老敬老氛围、环境绿化、健身活动场所、生活设施、指示牌/标识、公共卫生间九个方面来做满意调查,公共卫生间的满意度最低,仅为17.42%,其他各项的满意度水平均有待提升。
所以,我国社区环境不宜居、不适老的现状问题突出,亟待改善。
故此针对适老社区环境的建设需求,乐龄家规划出了8个基本原则和50条设计要点。
社区环境营建的8个原则
原则1:整体性原则
住区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建筑、道路、景观、标识、照明等多种元素共同组合而成。所以改造是不能考虑局部或单一元素的适老化是不够的,需要系统规划、全面考虑。
1、社区当中的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设施应系统、连续、在老人住房、走廊、楼梯出入口、室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大门等重要空间节点间形成完整的无障碍通路,并与城市的无障碍系统顺连接,满足老年人的无障碍出行需求。
2、无障碍坡道的设计就需要从坡道的形式、坡度、材质、扶手配置、夜间照明、标识系统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周全考虑。
原则2:便捷性原则
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一次出行的最大步行半径在800m左右,因此步行流线的设计应尽量近便,各类活动场地和配套服务设施应布置在邻近且易于到达的位置。
1、为了能够给社区居民提供安全的“捷径路线”,在规划设计中,社区主要承担交通功能的人行道路,如连接住宅楼栋出入口与小区大门、室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的人行道路,应尽可能做到流线便捷,避免绕行,以缩短老人日常出行的距离。
2、社区中应考虑设置公共卫生间,并满足适老化和无障碍设计要求,以方便进行室外活动的老人就近如厕。
3、超市、菜市场、社区卫生服务站等配套服务设施也应见谅设置在老人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内,以方便老人就近获取相应的服务。
4、社区环境设计还应注意嘉庆空间方位的引导,通过简化交通流线、增加标识系统、丰富感官刺激等方式,帮助老人在户外明确方向、找到路线。
原则3:安全性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反应速度、平衡力、力量和耐力等各项身体机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而安全的社区环境能够鼓励他们外出的同时,还能保持身体健康,提升他们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常见的社区安全隐患包括:地面凹凸不平,老年人出行易跌倒;高差处未设置扶手,老人上下台阶存在安全隐患;交通组织混乱,人车混行,容易发生冲撞等。
所以,设计中应注意充分采取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老人日常活动安全。
原则4:适用性原则
社区环境的怪还设计不但需要满足最基本的安全需求,还应适合老人使用。
1、布置活动场地时要考虑这些:包括老人起身和坐下的撑扶需求、倚靠休息的需求、临时置物的需求、与他人交流互动的需求、轮椅使用者接近和停留的需求等。
2、建设健身活动场地应照应到不同身体情况老人的活动需求,提供多种类型的场地器械和多种难度选择。
原则5:舒适性原则
生理技能的衰退会导致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下降,对温度、光线、风等因素的变化极为敏感。
提高环境舒适度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积极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有效避免或减弱不利因素的影响,并考虑季节性变化。
1、通过场地中建筑、置物和构筑物的合理布局,营造具有良好微气候的活动场地,如遮阳和通风等。
2、考虑雨雪等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可通过设置连廊、架空层等带顶空间,为老人创造舒适的出行和活动环境。
3、方向性活动场地,应注意避开主要日照方向,以免阳光直射入老人的眼中,引起眩光。
4、社区环境建设还应关注老人心理方面的舒适度。如场中的休息座椅宜设置在空间边缘,背后有建筑、墙体或置物倚靠的位置,给老人以安定的空间感受。
原则6:参与性原则
社区环境的 营造应注意提升老人的参与感,为他们创造参与活动的几回和场所,充实他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他们老有所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社区当中的主要活动场地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灵活性,以容纳尽可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活动。
主要活动场地位置设置在主要人员流线的交汇处附近,以吸引行经的老年人和社区居民参与到活动当中。
原则7:丰富性原则
在社区环境的规划设计当中,应设置类型丰富的活动场地,为老人提供多样的社交活动选择。
1、考虑到不同老人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可设置球类活动场地、做操跳舞场地、健身活动场地、休闲社交场地、亲自活动场地、园艺活动场地等。
2、交往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3、满足社会交往需求是老人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4、老人在社区参与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包括与居民聊天、下棋、参加有组织的文体活动、带孙子、孙女出来玩、观看其他人活动等等。
原则8:通用性原则
做到不仅适合于老年群体,也适合于其他年龄群体,以实现不同世代的和谐共享,促进代际之间的沟通交流。
适老社区环境营建的50条要点
(一)社区出入口
1明确划分人行和车行流线
2 满足无障碍通行要求
3 设置休息等候空间
(二)社区道路
4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
5根据分流方式和功能需求合理设计道路断面
6道路系统应清晰简洁
7 满足各类车辆的通行需求
(三)机动车停车场地
8合理配置地面和地下车位
9在住宅楼栋出入口附近设置临时停车空间
10 设置无障碍停车位
(四)非机动车停车场地
11临近楼栋出入口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空间
12 满足各类非机动车的停放需求
(五)人行道路
13 尽量采用平坦路面,妥善处理空间高差
14 采用平整均匀的地面铺装材料
15 尽量保证人行道路的连续性
16 保证足够的通行宽度
(六)散步道
17 合理规划散步道流线
18 沿途设置休憩设施,方便老人停留休息
19 沿途合理配置植物
20 可考虑设置风雨连廊
(七)楼栋出入口
21 位置明显、易识别
22 避免与外部流线交叉
23 妥善处理出入口高差
24 提供老人停留和交往的过渡空间
25 雨棚应尽可能覆盖入口平台和台阶坡道
(八)活动场地
26 布置在微气候宜人的位置
27 注重流线和视线的可达性
28 与楼栋和道路保持适宜的距离
29 利用植物或构筑物进行适当界定
30 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
31 设置老幼、亲子活动场地
32 选用适宜的地面铺装材料
33 配置必要的辅助设施设备
(九)休憩场地
34 面向主要人流和活动场地设置休憩座椅
35 设置遮阳避雨的休憩空间
36 合理选择座椅的类型和布置形式
37 为乘坐轮椅的老人提供休息和停留的空间
(十)园林景观
38 通过植物和小品的配置增强空间识别性
39 营造具有感官刺激作用的园林景观
40合理设置草坪
(十一) 标识系统
41 形成连续、多层次的标识系统体系
42 设在易于观察到的显著位置
43 精准表达标识内容
44 清晰呈现图文信息
(十二)照明系统
45 适度提高环境光照度
46 关键区域布置重点照明
47 注意避免眩光
48 保证照度均匀
49 消除局部阴影
50 通过分级照明方便老人识别方位